11月26日,华为举办Mate品牌盛典,余承东带来全新Mate70系列手机,“史上最强Mate”终于亮相。同场发布的尊界S800等新品,也完全压不住华为高端新作的热度。 Ma
小米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5%,现金储备达1516亿元,能hold住造车亏损 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据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收入92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4.4%,这中间还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15亿元
当小米SU7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到造车的赛道上,我们正真看到的是,雷军带领着小米走出了一条与其他的造车新势力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同其他的造车新势力仅只是为了造车而造车不同,雷军带领小米造车,更多地并不仅只是造车,而是在打造一个涵盖了人、车、家的全生态
随着双十一大促即将结束,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和苹果纷纷对旧款手机进行降价促销,消费者可以在双十一这个购物节的捡漏了,这些稍微落后的手机在性能方面比新iPhone更有性价比,比国产中端机更实在。 首先是iPh
手机厂商向高端要市场增量。 这是当前手机行业的共识,高端化也被业界称为智能手机赛道的“终点”。vivo也不例外,近两年来不断通过在AI、芯片、影像等方面猛堆料,冲高端,试图打破过去外界对其“组装厂”的固有认知
一对一专送服务的天花板,让闪送痛失了更大市场;IPO在即,独立之路为何越发艰难? @新熵原创作者丨古廿 编辑丨蕨影 继达达2020年上市,顺丰同城2021年上市后,即时物流行业再迎第三家准上市企业
【摘要】据内部的人偷偷表示,vivo今年规划了50亿元的补贴数额来贯彻其高端化战略,主要花在产品价格补贴、供货储备和经销商让利上。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该补贴规模与2023年vivo相对于体系内兄弟公司的超额利润数额相当
复盘机海战略得与失。 采写/周涛 编辑/万天南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iPhone 16系列四款机型,售价5999元起。 但备受期待的苹果智能(App
手机业务稳定,小米才能安心造车。 日前,小米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通过财报数据,我们能清晰看到,尽管汽车业务的表现已足够亮眼,但小米营收最坚实的后盾仍是传统的三大核心业务:智能手机、IoT、互联网
在当今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市场,高端化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的一个大趋势。近年来,vivo着力发展高端市场,不仅推出了X Fold3系列,加入了折叠屏市场的厮杀之中,更是发布了首款Ultra手机,引发市场关注
市调分析机构Canalys公布了一份国内高配置手机(600美元以上)市场的份额排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苹果占据54%的市场占有率,以非常大的优势居于领头羊,显示出国内高端消费者最喜欢的手机仍然是iPhone。
高端之路越走越稳了。 从小米 13 系列站稳高端市场,到小米 14 系列继续高歌猛进,小米数字旗舰系列在销量和口碑方面能说都在不断刷新自己。但与之相对的是,前两代的成功也让更多消费者对于小米 15 系列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在英伟达拆股后再创新高的这段大涨里,给英伟达供货的公司们也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例如代工环节的台积电、服务器部分的超威电脑和DELL戴尔,唯有3家能供HBM的海力士、三星、美光,以及架构端的ARM。 这些公
手机是主心骨,汽车是未来。 今年3月底,小米汽车发售,作为手机大厂的小米,正式深入汽车行业腹地。相较于其他车企,小米造车的一大特点是「人车家全生态」,将汽车与小米生态打通,实现人、车、家三大场景联动
时隔三年,华为重回第一。 随着5月的临近,各大市场调查与研究机构纷纷公布了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季度的相关数据。有意思的是,IDC、Canalys以及Counterpoint给出的数据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可能是手感最好的塑料后盖手机。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品牌开始在手机材质「杠上了」:竞品用上 7 系铝合金,那我就用不锈钢;对手用了不锈钢,那我就要用镁合金甚至是钛金属,后盖也要用上陶瓷玻璃或人造蓝宝石,总之「怎么高端怎么来」
来源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陈平安 如果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华为的回归,那句“我感觉一切都回来了”应该最合适不过。 和之前的Mate 60系列一样,华为没有选择开办发布会预热
这几年国产手机屡屡谈论冲击高端,甚至将旗舰手机的定价达到6999元,不过随着近期运营商纷纷促销国产手机,却凸显出国产手机似乎正面临巨额的库存,而以超低的269元抛售库存。 近期某
作者:程诺,编辑:小市妹 交换机,英文名称Switch,可翻译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
“软硬”兼施成就三连冠。 手工劳动/挖哥 手工编辑/角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萎缩后,2023成为国内手机市场一个“小阳春”年
机遇和挑战并存撰文/孟会缘编辑/许 伟国产高端机的出海潮正在悄然酝酿。自去年华为Mate 60发售引起海外消费者的关注和追捧开始,高端机型的市场发展潜力也被众多国产手机品牌看在眼里
走进北京的保时捷4S店,在豪车环绕的店中,有一款国产手机被单独展示,那就是刚发布不久的荣耀Magic V2 RSR保时捷设计。 在保时捷4s店销售手机,这是华为与保时捷设计合作时也未曾做到的深度
国产智能手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根据TechInsight数据,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率在2023年跌至23.5%,换机周期高达51个月,位于谷底,而这一趋势将从2024年开始有所好转
元旦假期刚过,今天是2024年首个工作日,各大机构都发布了2023年的一些数据统计,在手机领域,咱们选了一份比较有权威性的统计结果来和大家解读一番,其实结果大家都已经预料到了,所以今天和各位说的只是其中一些细节
2023年即将结束,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今年不算一个太好的年份,其中一个就是高端梦破了,国产手机品牌除了唯一一家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均价再度下跌,甚至跌穿了千元。 据分析机构的数据指,国产手机
出品 子弹财经 作者 小诺 编辑 闪电 美编 倩倩 审核 颂文 11月20日,小米集团(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可圈可
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在今天的华为发布会上,Mate 60 RS肯定会是主角,就算不压轴出场,至少也会花费较大篇幅来介绍一下,事实是我们都猜错了,Mate 60 RS只是这场发布会中的一个配角,由于各项功能参考Pro+即可,所以华为也没有花费太大篇幅来介绍
进入滚石上山的2023年,各行各业重启周期,焕发新的活力,生成式大模型为人工智能注入新鲜血液,新一轮技术革命即将发生重要转折。 每个品牌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如何战胜不确定性?如何穿越周期,面向
文/路世明 编辑/大风 8月2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3年Q2业绩公告。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总收入为674亿元,环比增长13%;经调整净利润51亿元,同比增长147%,为2021年Q4以来单季度最高利润表现
高端化才能逆天改命?手工劳动/兽妹手工编辑 /角叔出品/独角兽挖掘机vivo创始人沈炜恐怕难以忘记,7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那晚的北京水立方,搭建在泳池上方的舞台上,沈炜走上去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彼时他在为vivo发布的一款全新旗舰机型Xplay 5站台
文丨罗弋 出品丨消费最前线(xiaofeizqx) 这段时间,快手上方的天空格外热闹。5月末,快手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财报,在本季度,快手结束了长期亏损的历史,经调整利润为4200万元,尽管对于一家估值动辄千亿的大厂,不到5000万的数字并不多
3月21日,OPPO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举办了一场五千人规模、据说可能是“三年来最大”的一场产品发布会,为Find X6系列的开售赚足了眼球。 两天后的3月23日,华为也将在上海举办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发布P60系列、华为Mate X3折叠屏手机
vivo、OPPO和小米在这方面还是挺努力的。3月22日消息,vivo、OPPO和小米宣布达成合作,通过全新的互传功能,三个品牌的手机可以做到“一键换机”,除照片、联系人等资料外,第三方应用数据也支持传输
高端需要研发投入支撑。手工劳动/兽姐手工编辑 /角叔出品/独角兽挖掘机冲高端,在大盘下滑的背景下,手机厂商们试图扭转颓势的一步棋。根据第三方调查研究机构IDC最新报告,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2.86亿台,同比下降了13.2%,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
今年的MWC从2月27日开始到3月2日结束,历时4天,对于MWC的主办方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最近3年里举办的最大规模MWC,随着中国解除防疫封控,放开出国限制,大批厂商开始集体出海,带给世界一点小小的“中国震撼”
文/王慧莹 编辑/李信 时隔三年,伴随着MWC2023的召开,又到了手机厂商们秀肌肉的时刻。按照惯例,作为通信行业最大的全球性展会,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领域的展览会之一,MWC一直都是各个手机厂商新品发布的集中地
“每一场时代的冲击,都是质变的契机。”在2023年vivo内部新春贺词里,创始人沈炜给予了时代这样的判断。确实,历经10 年高度繁荣之后,智能手机已进入萧条周期。IDC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
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的高端战略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然而一直以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发布会上的口号,以及公关营销中的旗号,留给这些品牌的就是产品发布几个月的库存难题,以及价格不断地跳水。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10月26日,广东中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与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署仪式,强强联手,在职业教育方向展开深度合作,培养更多新一代工业互联网人才,成就“工业极客”。*格创东
作为光子集成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硅光技术慢慢的受到行业上下游的认可,国内外头部厂商都在硅光技术路线上不断“加码”,与CPO(Co-Packaged Optics)光电共封装技术相关的公告和标准不断涌现